三中英才李昂:清华竞赛夺冠学神的“教育初心”
李昂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9月29日14时45分讯(杨雪莺)盛夏的北京,隐匿在一片高楼的摩登天空,李昂站在几十平米的教室,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看向他。在说话之前,他转头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函数、极限、连续”。这一年李昂20岁,刚上大二的清华学生第一次当起了杏坛“新丁”。
18年过去了,在这个人人高歌,渴望吸睛与吸金的年代,李昂并没有身陷人群密密匝匝的“精英行业“,他更习惯把自己放在离人群恰当的距离之外,看书、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立人,好更透气地感受这个世界。
“竞赛夺冠学神”“清华建模段子手”“提分代表人物”……有很多标签都可以贴在他身上,标签背后是18年的“初心”和坚守。正因如此,才有了“思维建模”、教学“三字诀”,才有课堂段子、学科融合这样的“教学蹊径“。
人物标签说成长
竞赛夺冠学神到“教学Idol”的自我修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3岁的李昂学的第一篇文章。从小到大,他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学生”的代名词。除开这些,他身上还有很多的人物标签,而每撕开一个标签,都映射着他不同阶段的成长。
“夺冠学神”是他学生时代的人物标签。从中学时代开始,他便多次获得数理化竞赛前三甲;高考那一年,更是通过数学竞赛保送至杨振宁创办的清华大学诺贝尔奖基科班。
北京市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编程大赛、全国数学联赛……从本科到硕士阶段的他,参加各路比赛,亦罕有空手而归之时。而后进入教学行业,他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带领学生将各类奖项“收入囊中”,让夺冠一直处于“可持续状态”。
此间山有木兮,水木湛清华。7载春秋,清华园满园的紫荆和海棠开了又谢,北四环瑰丽的晚霞红了又散,他将最意气风发的岁月给了清华园,也在这宽广无比的园子里看到了未来,成就了最好版本的自己。
“教学Idol”,撕开这第二个标签,便要讲述一个更长的故事。
李昂的父亲和奶奶皆是教育从业者,从小耳濡目染,坚定了他的教师梦。大二那年,他第一次站上讲台,讲高考数学。此后的十八年里年,他也在从事同样的事业。所以在这些年里,他便多了很多机会从各个角度审视教育。
“竞技的目标是讲究击倒对方” “你完全错了,年轻人我告诉你,要击倒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手枪。练武的目标,是要将人的体能推到最高的极限。”这是他倒背如流的一段电影对白,对他而言,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提升自己的修为,“君子不争,慎其守独“。
人物标签的转换,看上去顺理成章,真实的过程又是怎样?
“永远不要被限制,不要犹豫探索新知。“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要有一桶水。一得空,他便一遍一遍地刷题、看论文和教学书籍、听大师课程,也看纳什均衡理论、克鲁格曼理论等经济学前沿理论,不断给自己”充电“。
10 小时+的工作时长是他的常态,在高峰期更是要连续10天10小时以上高强度作业,也曾时常累得倒在教室,教育初心加上师者仁心炼就了一位“陀螺教师”,他说,“要使教育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脚踏实地,深耕细作。“
从“夺冠学神”到“教学Idol”的自我修炼过程,应了那句老话: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孜孜以求绘初心
清华思维建模“段子手”的教学“三字诀”
如今的他,已是教学一把好手,也练就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技“。
“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如一场持久战,将士虽身经百战,亦难全身而退。“学生未必爱学习,即便爱,成绩未必上得去”,教学两座大山,如芒在背,如刺在喉,也曾让人望而生畏,只是,未见他多想,便一路往上。
他紧扣教学“三字诀”,独创思维建模,巧用数形结合,让教学“活“起来。
教学“三字诀”,也即“明”“强”“赢”。“学习先有觉,其后方知悟“,所以,必先让学生明白;”明“而后”强“,通过开办国学与数学讲座、数学英语学科融合等新形式教会学生融会贯通;还要善用巧劲儿,比如做解析几何就要避免用“长刺刀”,要学会“贴身短打”,方可出敌致胜,赢得最后胜利。
“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因为任何问题都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所以他又总是通过数学模型给学生讲知识、讲生活。
“选择一个人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美丑由什么决定,一是眼睛鼻子嘴巴的几何排列,一是学识修养性格的变量因素”“爱也是函数,每个人的爱人都是单射,一个集合里都是被爱着的人就是满射,二者兼具便是一一映射,”……他的课如同奇幻世界,常常能让人脑洞大开。
《碟中谍》、《蚁人二》等电影也时不时来“串个场“,跟着阿汤哥探索雷达,学习蚁人身上的黑科技、解密未来物理学。在他的课上,学生看电影就可以学考点,在“爆笑”课堂的段子中一课通学文理科。
“李老师的课堂风格比较特别,喜欢侃侃而谈,无须讲稿,很潇洒”“”潮词潮语不断,非常犀利、睿智、风趣、幽默“”知识渊博,又亲切得可爱“……一位讲课不按套路、睿智而深受欢迎的师者形象在学生们的只言片语中勾勒而出。
不按套路的教法却让成长有章可循。15天提高30分,一年提高97分,也不乏有数学满分的学习“尖子”,从教十八年,他培养了无数学生,眼看着他们拿到理想大学“入场券”,眼见着他们长高长大、少年气翩翩,他眼里总是流露出一股由衷的骄傲和温情,“教学相长,能见证新的成长,是为人师者最开心的事。
恰如他所言,教学是彼此成就的过程。和学生相处日甚,他也学到越来越多的新思维,掌握越来越多的新名词,他笑谈,”人艰不拆、吃鸡、LOL,这些新词,不明觉厉啊“。除了“新”,他还收获了很多“暖”。嗓子哑了,不知何时,他的桌上便多了润喉糖;上课生病了,学生焦急难耐将他送到医院、关心之声不绝于耳……教育,也是一场,师生互相取暖的修行。
山峰永不相遇,而人却时时相逢。孜孜以求,不忘教育初心,以心换心,山海终究也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