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石柱三河镇 山里女孩爱踢球

来源:人民日报2018-02-22
    刚刚下过雨,山里的空气微凉,脚下的草坪还有些湿润。围着足球训练标志碟,一群十来岁的小女孩正在来回跑动、大脚踢球,汗水一滴一滴落进脚下的草丛。

    这里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小学。和其他农村小学类似,三河镇小学近1000个学生里,有600多个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是,这里的近1000个孩子里,有800多个孩子都在踢足球。

    小颖(化名)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

    “我踢球很有天分。”她自我介绍,挺有自信。

    “谁跟你说的啊?”有人问。

    “没人跟我说,我自己感觉。”她笑嘻嘻的。

    同龄人还在撒娇,10岁的小颖已经早早开始独立生活。父母和哥哥都在外地打工,奶奶偶尔才从山上下来看看她。大多数时间,她一个人住在家里。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上学校……小颖不觉得苦,山里孩子的童年大多类似。但是,每天下午放学后1个小时的足球训练,是她生活中别样的精彩。

    “山里的孩子爱足球,能吃苦。刮风下雨,都挡不住他们来踢球。”她们的教练王洋带过不少地方的学生,他说这里的孩子争气,“一输就哭,应该踢得出来。”

    “以前就想踢,我妈不让,怕危险。我就一直看着别人踢。等到我三年级了,她才终于松口同意我踢足球。我是年级队的前锋!”说起前锋两个字,小颖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看着绿草茵茵的球场上,专业教练带着女孩们有模有样地训练,校长孙晓鸣说自己有时候也会恍惚,不敢相信变化来得这么快。

    2013年,三河镇小学筹划组建自己的足球队。男子、女子校队组建好了,一些班级还组建了班队。没有足球场,学校把4个篮球场分拆,便成为水泥足球场。但是,学校里一个会踢足球的老师都找不到。“没办法,硬着头皮上。”教练魏小光说,他跑到主城区的学校去请教,回来后再一点点教给孩子们。

    “为什么我们要搞足球呢?”孙晓鸣回忆说,“当时建设‘一校一品’,我就思考我们的优势在哪里。篮球排球,我们的身体素质比不上城里的孩子。音乐美术,我们的师资更比不上城市。只有足球,爱跑爱动、不怕吃苦的农村孩子反而有些优势。”

    事实证明,这条路子选对了。在一场比赛中,女子校队队员马庆玲被重庆三十七中看中,小学毕业后就要到重庆主城读书了。

    这个消息传回后,家长们奔走相告。小颖的队友小秋(化名)家在三河镇小学数十公里之外,但是母亲劝她来三河读书,“踢好了,将来能去城里念书呢。”为了妈妈这句话,9岁的小秋就开始了一个人住校的生活。转学过来没多久,小秋已经能跟得上年级队的进度了。她说,她喜欢踢球。

    踢球的越来越多,孙晓鸣说“氛围起来了”。“不耽误学习,大多数球队主力都是优等生。以前去黑网吧的,现在都来踢球了。从数据看,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也变好了。而且,我们管得好,没有孩子踢球严重受伤的。”孙晓鸣说。

    “我想他们踢得好,踢出石柱,踢出渝东南,将来要能踢出重庆、踢出中国那就更好了。”孙晓鸣说,“为校争不争光那是其次。关键是,踢球让他们的人生不一样了。”

    近3年,三河镇小学捧回了13个冠军奖杯。许多主城区的好学校专程跑过来“挖人”。孩子们的信心也增强了。“去年有8个,今年有9个,有男有女,都被城里的学校挖走了。条件好嘞,有些生活费都给免了。”说起这些数字,孙晓鸣也很高兴。据县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三河镇小学为代表,石柱县许多小学和中学的校园足球都发展得很好,在区域和全市范围的比赛中屡创佳绩。

    “砰。”教练王洋一脚将足球高高地踢上天空,似乎高过了周边的群山。女孩子们“哇”的一声,望向高处,眼神中满满的都是向往。

>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石柱三河镇 山里女孩爱踢球

2018-02-22 06:08:12 来源: 0 条评论
    刚刚下过雨,山里的空气微凉,脚下的草坪还有些湿润。围着足球训练标志碟,一群十来岁的小女孩正在来回跑动、大脚踢球,汗水一滴一滴落进脚下的草丛。

    这里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小学。和其他农村小学类似,三河镇小学近1000个学生里,有600多个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是,这里的近1000个孩子里,有800多个孩子都在踢足球。

    小颖(化名)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

    “我踢球很有天分。”她自我介绍,挺有自信。

    “谁跟你说的啊?”有人问。

    “没人跟我说,我自己感觉。”她笑嘻嘻的。

    同龄人还在撒娇,10岁的小颖已经早早开始独立生活。父母和哥哥都在外地打工,奶奶偶尔才从山上下来看看她。大多数时间,她一个人住在家里。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上学校……小颖不觉得苦,山里孩子的童年大多类似。但是,每天下午放学后1个小时的足球训练,是她生活中别样的精彩。

    “山里的孩子爱足球,能吃苦。刮风下雨,都挡不住他们来踢球。”她们的教练王洋带过不少地方的学生,他说这里的孩子争气,“一输就哭,应该踢得出来。”

    “以前就想踢,我妈不让,怕危险。我就一直看着别人踢。等到我三年级了,她才终于松口同意我踢足球。我是年级队的前锋!”说起前锋两个字,小颖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看着绿草茵茵的球场上,专业教练带着女孩们有模有样地训练,校长孙晓鸣说自己有时候也会恍惚,不敢相信变化来得这么快。

    2013年,三河镇小学筹划组建自己的足球队。男子、女子校队组建好了,一些班级还组建了班队。没有足球场,学校把4个篮球场分拆,便成为水泥足球场。但是,学校里一个会踢足球的老师都找不到。“没办法,硬着头皮上。”教练魏小光说,他跑到主城区的学校去请教,回来后再一点点教给孩子们。

    “为什么我们要搞足球呢?”孙晓鸣回忆说,“当时建设‘一校一品’,我就思考我们的优势在哪里。篮球排球,我们的身体素质比不上城里的孩子。音乐美术,我们的师资更比不上城市。只有足球,爱跑爱动、不怕吃苦的农村孩子反而有些优势。”

    事实证明,这条路子选对了。在一场比赛中,女子校队队员马庆玲被重庆三十七中看中,小学毕业后就要到重庆主城读书了。

    这个消息传回后,家长们奔走相告。小颖的队友小秋(化名)家在三河镇小学数十公里之外,但是母亲劝她来三河读书,“踢好了,将来能去城里念书呢。”为了妈妈这句话,9岁的小秋就开始了一个人住校的生活。转学过来没多久,小秋已经能跟得上年级队的进度了。她说,她喜欢踢球。

    踢球的越来越多,孙晓鸣说“氛围起来了”。“不耽误学习,大多数球队主力都是优等生。以前去黑网吧的,现在都来踢球了。从数据看,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也变好了。而且,我们管得好,没有孩子踢球严重受伤的。”孙晓鸣说。

    “我想他们踢得好,踢出石柱,踢出渝东南,将来要能踢出重庆、踢出中国那就更好了。”孙晓鸣说,“为校争不争光那是其次。关键是,踢球让他们的人生不一样了。”

    近3年,三河镇小学捧回了13个冠军奖杯。许多主城区的好学校专程跑过来“挖人”。孩子们的信心也增强了。“去年有8个,今年有9个,有男有女,都被城里的学校挖走了。条件好嘞,有些生活费都给免了。”说起这些数字,孙晓鸣也很高兴。据县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三河镇小学为代表,石柱县许多小学和中学的校园足球都发展得很好,在区域和全市范围的比赛中屡创佳绩。

    “砰。”教练王洋一脚将足球高高地踢上天空,似乎高过了周边的群山。女孩子们“哇”的一声,望向高处,眼神中满满的都是向往。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姚辉省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