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教授二外开讲:好奇心能帮你成为科学家

科技的魅力在哪里?成功之路容易吗?近日,在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学术报告厅,享誉世界的著名华裔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陈刚教授以《科技之美和成功之路》为题,为该校高中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好奇心是科学第一推动力
陈刚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MIT Pappalardo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是国际公认的热能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其中,他率领的团队首次打破被公认物体间热辐射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
“铅笔能产生诺贝尔奖,你们想过吗?”讲座一开始,陈刚教授给同学们讲起了一个前苏联科学家如何从铅笔笔芯中发现石墨烯+拿下诺贝尔奖的故事,台下的同学们纷纷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惊讶不已的表情,陈刚笑着为大家揭秘“没错!就是我们从小学习写字用的铅笔,他用胶带一层层的粘,从铅笔芯里发现了单层石墨烯。它的排列图像个足球,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们每天要削笔,却不知道它能够得诺贝尔奖。”陈刚说,“科学里面主要靠的是想法,我们常常因为简单、司空见惯所以不愿去动脑筋想,其实只要你肯多想,说不定就会创造出新东西!”因此,好奇心是科学的第一推动力。
科学家“都比别人用功一点”
“但是要想研究出科学成果来,却需要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他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7点准时到办公室,晚上7点左右回家,有时是10点多才回家,一天要在学校呆12个小时。“当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因为我喜欢搞科研,我从中得到了享受和乐趣。”
“要能成为权威人物,就得专注于你所研究的问题,要有执著精神。”陈刚说,比如学院有一位叫Millie Dresselhaus的教授,已经是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了,她不管什么时候,哪怕是圣诞节,都会早上六点半准时出现在办公桌旁。她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她的学术才华赢得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尊敬。
陈刚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环境。他说,麻省理工学院(MIT)只有1万个学生,1000个教授,但是在这1000个教授里面有17%是美国三个院(工程院、科学院、医学院)的院士,诺贝尔奖有75位。
陈刚总结,科学家们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比别人用功一点。
平时要为“成功”做好准备
如何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对同学们来说,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道怎样学,到了大学主要就是教你们怎样学习。”陈刚说,成功之路不是唯一的,“但你要有自己的优点,平时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说,自己当年上本科时,有一个习惯,看文章喜欢想问题,“现在想来那些问题都很简单,但是我从这个过程学会了研究。”
而为了考上研究生,英语本身不好的他开始苦学英语,到大四时已经快把小英文词典记全了,高考英语只有30多分的他,托福考试拿了差不多满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努力,凭借自己在英语方面的优势和在科研方面的扎实基础抓住了那次珍贵的机会,将人生坐标从武汉搬到了美国。
在他看来,充分的准备包括: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有真正的上进心,思路要开阔、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他同时表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善于沟通和交流。
对于中学生来说,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真正把课本知识弄懂并思考如何去运用它,就是最好的准备。
谈名校申请
并不是高不可攀
讲座结束后,陈刚教授和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有同学询问,如果本科想要申请MIT,现在需要怎样准备才有机会?
“MIT现在每年招生1000人左右,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陈刚鼓励同学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他说,MIT希望能招收培养以后能成为各行各业领袖的学生,对同学们的德智体美都有要求。
具体来说,“智”就是要成绩非常优秀,“德”的范围更宽泛,比如要有领导才能、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等,“体”则是针对学生的专长。
谈专业选择
高中不宜分文理科
陈刚介绍,在MIT,学生进校不分专业,都要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选专业到底是选兴趣还是选特长呢?”有不少学生关心。
“最好是沿着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陈刚认为。他同时表示,对于重庆明年将要实施高考改革,高中学生不分文理科,“我非常赞成不要那么早分科。”他说,高中就分科是过早的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人生路很长,应该给孩子们提供越宽的路越好。记者 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