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当怀一颗匠心
——走访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好”老师

王清江:从企业到高校,他以开拓之心编绘“职教蓝图”
王清江是河北人,2012年来到学校任教之前,他一直在中铁十八局工作。这期间他跟着建设项目走南闯北,从施工一线到正高级工程师,时间一晃就是18年。用王清江自己的话说,他的企业生涯已经评到头了,是时候考虑如何走出这片“舒适区”,去开创另一片新天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清江在网上看到重庆市引进高层师资人员,他改变了原本要回天津工作的想法,决定投简历试一试。在后来与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校领导交谈时,高职院校务实开创的精神以及学校从”建骨干”到“建大学”的目标,让王清江的内心再次有了“闯劲”,他决定投身教育事业,将其作为事业的“新起点”。
曾担心上不好课,却成功打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从企业到学校,王清江说自己多少还有些不适应,而最让他担心的就是上课。“以前做总工程师的时候,我只要安排技术人员实施操作就行,不能接受工作的换一个就好。而现在我是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我要让他们从不懂到懂,是一个也不能放弃和替换的”。
为此,刚来学校的第一天,王清江对薪水、住房一概没提要求,而是要求安排一个教学培训。但当时正值开学季,“传帮带”也早已过了安排时间,而学校更是对他的实践经验信任有加。就这样,王清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第一堂课《工程测量》。
让王清江感到意外的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反馈十分积极,这让王清江备受鼓舞。“我上课从来不照搬教材,而是多补充一些实践中用得更多的一些东西,对于一些已经淘汰掉的知识我会选择少讲或不讲”。
正当时,王清江主持教职工住宅工程建设,根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他将校区住宅工程作为实训课教学场所,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试点,按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聘请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践课导师,开展工学结合教学。经过两年的试点工作,目前该教学模式已全面推广到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有研究更要务实,他的“绿色建筑”就有30余项专利
作为城市建筑工程学院的院长,将校区住宅工程作为实训课教学场所的创新教学模式试点,只是王清江对学院建设规划的一小部分。未来,他还将建设新的课程资源,并在学院推出或改造相关专业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服务社会。
2012年下半年,王清江在城市博览会中第一次接触了绿色建筑。经过一番观察与感受,王清江对此颇有兴趣。在他看来,尽管这与自己的“老本行”有一定区分,但是总体上是相通的。于是,他对校住宅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将此作为学院建筑工程专业改造的一个基础。
有了这样的想法,王清江立即建立了6人的绿色建筑研究团队。在“四节一环保”的要求下,王清江与团队成员一起组织编制了绿色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利用区域山体坡地优势,将雨水汇集到学校人工湖内,施工用水全部采用人工湖水,在节地、节材、节能方面也采取了系列措施。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在2015年底获得了国家二星绿色建筑设计标志,完成绿色建筑技术相关专利30余项,编著绿色建筑技术专著1册。王清江说,这不仅对重庆绿色建筑具有较大引领作用,在学院改造建筑工程专业上更是奠定了基础。
在与王清江的交谈中,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务实”。回顾从企业到学校的4年时间,王清江说,当初投身教育的“初心”依旧不变,“务实”与“创新”二字更是时刻提醒着自己: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科研更不是空中楼阁,有研究更要讲求社会的实际应用,不能为做研究而研究。
教师档案:王清江,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城市建设工程学院院长,国家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1994年-2012年就职于中铁十八局,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担任技术负责人的遂渝铁路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遂渝铁路无砟轨道试验段工程获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