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秦德胜:学生心中的“秦妈”培养出百余名北大清华学生

他培育出清华、北大、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等拔尖人才数百名,指导青年教师数名荣获全国及市级赛课一等奖。他是学生口中的“秦妈”,他更是学生的贴心人,他就是巴蜀中学物理教师秦德胜。
从教多年来,秦德胜硕果累累,成立了重庆市巴蜀中学新课程物理教学研究“名师工作室”,创造性地提出了物理“333”(三讲、三不讲、三自主)体验式教学理念、“四字经”(读—画—写—算)物理学习方法、121(自学—讲解—体验)三段式课堂结构和“四基”(基本概念和公式、基本规律和方法、基本实验和史实、基本模型和应用)复习教学模式,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的影响,多次接待来自浙江、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名师考察团。
在从教的34个年头中,秦德胜担任班主任工作就有30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任劳任怨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师德高尚,深得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学生与“秦妈”的教育情怀
秦德胜从教三十多年来,培养的学生,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世界各地,很多已成为社会的栋梁。他爱生如子,亲如一家,学生都管他叫“秦妈”。
“弟子是花师为土,爱是阳光情为露,精心耕耘尽心育,满园飘香万家福!”这是秦德胜所作的师徒诗。这首诗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同时感动了无数的家长。
秦德胜不仅成就了大批的学生,还成就了学生的子女,许多过去毕业的学生,都把自已的子女交到了他的手上,可谓是培养了他们二代人。
三十多年来,秦德胜和自已的学生有着很深的情怀。
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时常用QQ和微信继续向他请教问题,交流思想和感情;毕业多年的学生,他都还一如既往给以鼓励和关怀,学生都很感激他,同学们的几乎每次聚会,都忘不了邀请他参与。
他的学生唐烨结婚时,还特意邀请秦老师做证婚人,这是老师的骄傲和自豪。
学生对秦老师的评价是:既严格又亲切,既拼搏又快乐。他所带的学生总有一股正能量和乐观上进的精神,总是引导学生,敢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已。他认为教书是根,育人是魂。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上。非常注重教室和寝室的清洁卫生和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的课外活动,非常看重学生的每一步成长。
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每当遇到困难和纠节时,都会把秦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深夜里都会打电话向秦老师讨扰,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秦老师再忙都会耐心地倾听和解惑。偶遇学生家庭至亲有故,他都会送上一份薄礼像亲人一样表示慰问,这让学生和家长十分感动。
凡是经过秦老师指导的学生,学习、思想、心理、技能都有很大的提高,毕业多年学生都还记得。其制胜法宝全在他的爱心和耐心。
秦德胜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奇迹,只是奇迹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各有不同。所以,他对待学生总是一视同人,鼓励有加,用爱心和耐心去陪伴和呵护每一个学生。
每一届学生毕业时,秦德胜都会给学生留下一笔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同学聚会基金,这里面凝聚了友谊,凝聚了团结,更凝聚了学生的未来。每逢中国传统佳节,他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人终身难忘。其主题班会视频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甘当铺路石提携年轻教师
为了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他成立了物理名师工作室,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带领着一批批年轻人,继续阔步走在教书育人的幸福大道上,义无反顾、风雨兼程、永往直前、从不回头。
他常跟年轻教师们说,他刚参加工作时,为什么那么投入?那是一种生活,为了自己的工作能让人信服。而现在,他为什么还是那么的投入呢?他说,那是一种热爱,为了成就学生的幸福。正是这种热爱,他不自觉地自愿肩挑起了培养年轻教师的重任。
他深信,未来始终是年轻人的未来。他指导的青年教师赵明、李明亮、高姗、欧阳若含、王芳、陈波、谢东挽、李珍、刘虹君、张太筠等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均荣获重庆市一等奖及全国一、二等奖,为学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热爱教育,更热爱学习,他常说,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得有一口井。所以,34年教学耕耘,也是他34年的学习历程。他参加过重庆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函授学习、参加过重庆市首届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参加过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还参加过清华、北大教师培训班学习,和学生一道参加各种暑期夏令营学习,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选修课的学习讲座,组织教师团队到过彭水县、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参加支教培训教师,还为重庆市及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各种培训讲座,多次在西南大学为国家级教师培训班、重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做学术交流和讲座,还是西南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
1992年9月,他获得重庆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8年11月,他获得重庆市第一届中小学优秀教改成果三等奖;1999年6月,他获得合川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02年9月,他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九五”重点课题教改成果优秀奖;2012年5月,他所带领的物理名师工作室获得重庆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2015年,他创立的“333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获得重庆市巴蜀中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高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