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综述:精准帮扶提速中西部高校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07-12

    56亿元,是“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在13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于“一省一校”建设的拨款数额。根据2013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各支持一所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省部共建、对口支援、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举措,瞄准中西部高等教育集中发力。2012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包括“一省一校”在内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对口支援西部100所高校计划,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着眼未来力补短板

    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两天后,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中西部,重点在中西部,难点也在中西部。

    其实,力补短板始终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基调。以“一省一校”建设为例,在教育部、财政部指导14所实施高校编制了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和资金规划后,各实施高校在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整体设计时,无不着眼于“填平补齐”,力求通过强化办学特色、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在推进“一省一校”工作中显著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作为西藏教育的“当家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普布次仁一方面欣喜于这些年西藏高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也清楚看到西藏高校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希望借国家政策的东风让西藏高等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实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任务容易实现,但对于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却是一个严峻挑战。”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坦言,贫困地区要发展,需要教育来“托举”。

    截至2016年5月,教育部与中西部省份已经完成共建49所高校,在建4所高校,占开展共建高校总数的67%。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实施以来,通过系列扶持措施,共建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中西部共建高校担负了中西部地方高校30%以上的研究生培养任务,集中了中西部高校1/3以上的一级学科博士点、65%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6%的国家重点学科、56%的中西部地方高校两院院士,对于提高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瞄准需求深度转型

    2016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今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画出了“新跑道”:在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上,将修改高校设置标准,既鼓励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制定应用型高校标准,引导高校面向市场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进行第三方特别是需求方评价。

    安徽师范大学便是转型的受益者。近年来,在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支持下,学校先后获得“中西部地方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全国首批10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安徽省首批“地方高水平大学”等项目建设支持,改革动力和办学活力逐步释放。

    “2015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这几年,安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非常高,转型效果明显。”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说。

    2013年2月,为深度提升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一期)》,在“十二五”期间由中央拨款100亿元,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支持24个中西部省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0所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看来,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基础能力建设,都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他介绍说,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于2013年与武汉市联合共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努力使之成为集技术转移、产品中试、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研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不到3年时间,制度优势开始显现:该院不但承接了“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的物理平台和“中国(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任务,孵化了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而且为武汉市谋划、推动了“中国宝谷”和“武汉氢能谷”两个未来千亿级产业的发展。

    扎根土壤争创一流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以学科为基础,强化已有优势,自主确定建设目标,避免平均用力。

    王焰新认为,中西部高校要争创一流,就必须立志高远、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精心选择发展路径,通过在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此前,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已经为中西部高校争创一流打下了基础。根据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的学科特点和意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被指定为支援高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对受援高校进行对口支援和全方位合作。截至2015年5月,支援高校已经发展到100所(其中本科高校72所),受援高校为75所(其中本科高校52所),涉及18个省(市、自治区)。记者 柴葳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综述:精准帮扶提速中西部高校发展

2016-07-12 06:08:12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 2012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包括“一省一校”在内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对口支援西部100所高校计划,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56亿元,是“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在13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于“一省一校”建设的拨款数额。根据2013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各支持一所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省部共建、对口支援、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举措,瞄准中西部高等教育集中发力。2012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包括“一省一校”在内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对口支援西部100所高校计划,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着眼未来力补短板

    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两天后,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中西部,重点在中西部,难点也在中西部。

    其实,力补短板始终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基调。以“一省一校”建设为例,在教育部、财政部指导14所实施高校编制了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和资金规划后,各实施高校在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整体设计时,无不着眼于“填平补齐”,力求通过强化办学特色、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在推进“一省一校”工作中显著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作为西藏教育的“当家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普布次仁一方面欣喜于这些年西藏高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也清楚看到西藏高校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希望借国家政策的东风让西藏高等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实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任务容易实现,但对于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却是一个严峻挑战。”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坦言,贫困地区要发展,需要教育来“托举”。

    截至2016年5月,教育部与中西部省份已经完成共建49所高校,在建4所高校,占开展共建高校总数的67%。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实施以来,通过系列扶持措施,共建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中西部共建高校担负了中西部地方高校30%以上的研究生培养任务,集中了中西部高校1/3以上的一级学科博士点、65%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6%的国家重点学科、56%的中西部地方高校两院院士,对于提高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瞄准需求深度转型

    2016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今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画出了“新跑道”:在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上,将修改高校设置标准,既鼓励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制定应用型高校标准,引导高校面向市场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进行第三方特别是需求方评价。

    安徽师范大学便是转型的受益者。近年来,在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支持下,学校先后获得“中西部地方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全国首批10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安徽省首批“地方高水平大学”等项目建设支持,改革动力和办学活力逐步释放。

    “2015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这几年,安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非常高,转型效果明显。”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说。

    2013年2月,为深度提升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一期)》,在“十二五”期间由中央拨款100亿元,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支持24个中西部省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0所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看来,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基础能力建设,都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他介绍说,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于2013年与武汉市联合共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努力使之成为集技术转移、产品中试、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研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不到3年时间,制度优势开始显现:该院不但承接了“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的物理平台和“中国(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任务,孵化了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而且为武汉市谋划、推动了“中国宝谷”和“武汉氢能谷”两个未来千亿级产业的发展。

    扎根土壤争创一流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以学科为基础,强化已有优势,自主确定建设目标,避免平均用力。

    王焰新认为,中西部高校要争创一流,就必须立志高远、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精心选择发展路径,通过在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此前,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已经为中西部高校争创一流打下了基础。根据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的学科特点和意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被指定为支援高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对受援高校进行对口支援和全方位合作。截至2015年5月,支援高校已经发展到100所(其中本科高校72所),受援高校为75所(其中本科高校52所),涉及18个省(市、自治区)。记者 柴葳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赵颖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