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给养与援军在哪里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十五年了,但是在许多地级市及其以下的广大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却还是举步维艰,甚至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独角戏。这些地区的音乐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既少给养又无援军,尽管学校与音乐教师全力投入,但还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的音乐教育存在三个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需要社会音乐教育提供给养
当今社会音乐教育是游离于学校音乐教育之外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商品化与功利化趋势,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的音乐教育理念不同——学校音乐教育倡导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而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着技能至上,崇尚西学的现象。第二,教学内容不同——目前社会音乐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承担者是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以及毕业生,教学内容主要以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为主,所使用教材多选自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练习曲以及乐曲,授课主要采取一对一形式。第三,缺少为多数中小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服务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更缺少与课程改革相一致的配套学习机制。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
一是建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社会音乐教育绿色通道。
首先,教育局、文化局等政府部门要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少年宫、群艺馆与音协的作用,成立面向中小学生的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管弦乐团等,聘请了解新课程改革并具有良好专业水平的高校教师或一线教师任教,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到音乐实践中;其次,通过演唱、演奏中小学教材歌曲、教材乐曲,开展唱响、奏响教材歌曲、教材乐曲的专题活动,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堂音乐教学内容在社会音乐教育领域中得到更深层次的体验与表现;再其次,除了演唱、演奏教材上的内容,还要为中小学生量身定选一些适合他们演唱、演奏的更广泛的曲目,使其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补给,从而使社会音乐教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拓展渠道,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绿色通道,使广大的中小学生远离低俗音乐的影响,建立健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二是提供现场聆听音乐会的机会。
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像资料来进行音乐欣赏,学生很少有机会到音乐厅现场聆听音乐。缺少现场聆听音乐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感性体验与直观认识,也就缺少了很多现场演奏对于心灵所产生的震撼之感。对于一线以及省会城市的中小学生来说,现场聆听音乐会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然而,对于大部分地级市及其以下地区的中小学生来说,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国家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级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合唱团定期深入基层,为中小学生举行专场音乐会,使这些音乐会成为乐团的常态活动,并以演唱、演奏中小学生熟悉的作品为主,以及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其他作品为辅,采取符合他们特点的表演形式,将他们带入音乐的世界中。
家庭音乐教育不可忽视
儿童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认识需要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才能深度掌握,实践证明,越是熟悉的作品,儿童体验越深刻。学校的音乐教学一周仅仅有两节课或一节课,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只是短时记忆与有限体验,离开学校后,学生也就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再见了,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永远处于模糊记忆与浅层体验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缺乏深度理解,也就丧失了对音乐课的兴趣,转而将对音乐的兴趣迁移到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上。这也是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地级市及其以下地区的家长,普遍不重视音乐教育,个别有见地的家长不相信学校音乐教育,选择花重金通过家教与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来达到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一定会使孩子受益终身。如果家长观念转变了,并付诸行动,家庭就会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延伸,成为潜移默化的最佳境地,就可以起到双倍的教育效果。
要使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建立起有效连接,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使家庭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延伸。
首先,学校与音乐教师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机会,帮助家长弄清楚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儿童学习音乐是为了在音乐的熏染下快乐、健康地成长,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建立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家长们转变观念,赢得他们的认同;其次,要指导家长在家庭内营造音乐氛围,尤其在孩子的生活区和活动区,适时引导孩子聆听、歌唱、演奏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让音乐伴随孩子左右;再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通讯平台,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及时通知家长,积极引导家长在假日郊游、朋友聚会、闲暇时光等不同生活场域中,与孩子共同进行音乐实践。
二是让音乐成为家长与孩子感情联络的中间纽带。
家庭是儿童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最放松,最适合通过音乐与父母建立联系的场域,如果家长能够充当孩子音乐实践的合作者,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兴奋不过的事情,在孩子的指挥与讲解下,共同进行家庭音乐游戏,一同交流音乐带来的感受,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音乐定会成为家长与孩子感情联络的中间纽带,成为维系家长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这种亲密关系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度过很多成长中的关键期,比如逆反期。音乐一旦发挥了情感性作用,定会深深植根到儿童的心灵深处,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持久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