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在一点点靠近——渝北中学校长陶克华的教育追梦故事

题记:珍珠从来不会浮到水面上。要得到它,必须勇于到水底去探索。
1982年的秋天,是个多雨的季节。我怀揣着四川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和父母满心的希望,跨进了那个仿古的校门。
那时正放电视剧《霍元甲》。因为我长相的缘故,且喜欢穿中山装,大家都说我像剧里的陈真。我说话干脆,办事果断,老师说我是个人物,让我当了四年的班长,大三入了党。
毕业分配了,系里准备推我到团省委当个干事,以图大用,却不料我铁了心要回江北县以图当个公社书记。
我给县长写了封信以明心志,政府办公室回了信说农村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主意既定,我卷了行李上了回乡的路,身后留下一片欷歔和惋惜的叹息。
公社书记没有当成。我分到了江北县一中。那是一个依山而建,古木成荫,人鸟争道,民风古朴的好地方。但大梁坡的陡和高,让我有几分畏惧。
接下来的日子,是那么的鲜活,令我至今回味和留恋。
冬天分焦炭,夏天分草鱼,有的是乐趣!集体浴室热气腾腾、有的是哗哗的水流和嘹亮的歌声。
学生的平均年龄比我小三岁,而我却能让他们害怕、崇拜和牵挂。
领导和同行发亮的目光,让我看到了认同。
大梁坡,变得柔和了许多。
我快乐地当上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我庆幸没有当上公社干部。我满足地享受着一份独有的崇高。
五年之后,我调到松树桥中学。12年后,我调到渝北中学。我当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导主任,作了8年的副校长。
而我独有的甜蜜,还在于我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探索总结和创新。最让我自己醉心的,还是我的课堂!我喜欢幽默,更喜欢学生个个能欣赏我的幽默;我喜欢个性,更喜欢学生人人能养成自己的个性。
我的课堂是紧张、有趣的,而它首先必须是有笑声的!
我喜欢搞课题研究——我学的中文使我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松树桥中学,在渝北中学,我组织并参与了十余个市级、国家级课题研究,撰写了近20篇成果论文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
我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又被评为“渝北十大名师”。
那是个既没雨又不见风的下午。组织部的车将我载到了南华中学。我开始作这里的校长和书记。
你忘记了20世纪60年代的青石板路和狭长的街么?你到洛碛来!正宗的“水上漂”豆花薄的发亮,清甜化渣。
你见过真正的原砖原瓦的明代古庙没有?你到我办公室来:朱红的原木大梁,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药香。天井上的九九八十一块木材,做成八十一块面板,雕梁画栋,幅幅逼真、块块不同!
我有些诧异了。而我更诧异的还是那些记载南华校史,述说着江三中辉煌历史的“家谱”——整整十五卷全手工誊写,装订得整整齐齐的线装书!
升旗了,整齐的学生队伍后面,是两百名庄严的教师,朴实的穿着、笔直的身躯、刚毅的脸庞。雄壮的国歌声唱响,我的视线开始模糊,身体开始升腾。
太阳出来了,照到了两百个坚强的脸庞上,熠熠闪光。我仿佛看见了他们连成了线,筑成了墙。那就是我奋斗的基,成功的岸!
我攥紧了拳头:20年前立志当公社书记的震撼传遍了我的全身:我一定要带学校走得更远,我一定要让他们活得更好!
七年,迅疾而多艰的七年!我把这所学校带进了城,创下了市级重点,考出了“清华”“北大”……
又是一个火热的七月,2013年,我被安排到现在的单位——渝北中学。不同的地盘,同样的艰辛,同样的震撼。
都说人生漫长,我说那就是个过程;都说事业辉煌,我说那不过是段过往。几分钟,可以叙述完毕;而你要去逐一回味,细嚼慢咽,那时间,可以很长、很长。
夜深了,灯火依稀,薄雾弥漫。五楼的办公室视野开阔。
远处的山上,有几盏明亮的灯。我忽然感觉,我与灯之间不是一片雾而是一片海,而我与它的这段距离就是一个轨迹:我是中点,那,就是终点。
人人漫漫路,其实就几步,余者,都是去探知和感受。
下雨了,不大的声音,很均匀、雾忽东忽西,灯时明时暗。
耳边掠过一阵强劲的风。
校长小档案:陶克华,现任渝北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研究员、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渝北区“十大名师”。曾先后任松树桥中学副校长,渝北中学副校长,南华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获得过全国科研型杰出校长、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教育创新典范人物、渝北区优秀党务工作者、渝北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渝北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