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挨泥土,让教育的每一步都走得笃定坚实——重庆市杨家坪中学校长李勇的教育追梦故事

1986年,19岁的我从奉节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奉节县新贺乡方洞村小担任班主任兼数学教师。当时方洞村小被戏称为“戴帽”初中,因为很多孩子都跑到其他乡初中读书,慢慢地村小就只有初一和初三两个年级了。初一的班级里只有13个学生,我既当班主任,又兼任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和初三的化学教学工作。
方洞村小的校舍就是一个两层楼的板房,楼下一层是喂养牲口的畜牧站,楼上一层才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那时楼下常常都是猪屎遍地,臭味弥漫,有时赶上猪配种,女孩子们还要捂着眼睛跑上楼来,尴尬不已;楼上的教室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墙上破着两个大洞,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深山里,冬季北风吹,雪花飘,学生们手上长了冻疮连笔都握不住。
可是孩子们和我都没有抱怨,我们相互打气,苦中作乐,热火朝天地解决困难:找来竹片和塑料布,把教室的窗户洞和瓦缝都糊起来;没有运动场地,就步行一公里到中心校去上体育课;没有乐器,就把中心校丢弃的破风琴修好后抬回教室;没有篮球,我就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一个月68元的工资所剩无几。
从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五彩斑斓的梦想的种子,希望花开的时节便是他们走出大山,放眼看世界的日子。所以,我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成长计划。每日一跑:每天早上6:00我都准时带着孩子们在乡村公路上跑步,希望运动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习惯;每周一歌:我用《梦驼铃》《故乡人》向他们描绘山外的故事;每天一句格言锤炼学生意志品质;每天一篇散文共赏文学魅力;每天练一篇钢笔字和毛笔字;每天我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甚至那年的教师节我到宜昌葛洲坝水电站参观时唯一带回的礼物就是送给学生的一大摞书。
虽然日子艰难,可是有孩子们相伴的日子我倍感幸福和快乐。我们一起春游、秋游,在河边垒灶台包抄手,在山上画个圆圈表演节目……浓烈的师生情感迅速在每个人的心里酝酿升温,我也第一次领悟到什么是教育的“爱”与“温度”。
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在期末的区统考中,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比区中学(管辖10个乡)的数学平均分还要高,一下子引起了轰动。于是第二学期班里的人数由13人激增到了45人。因为那一年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第二年我便被调往区中学任教。走的那天,孩子们抱着我哭成泪人的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30年来,当初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从大山深处伴随我走到了城市,
但我的教育理想和情怀从未改变。30年前的学生把我当成哥哥,现在的学生依然称呼我为“勇哥”,这就是“爱”与“温度”的力量。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都会继续紧挨泥土,坚定“大成”信仰,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让教育的每一步都走得笃定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