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万琼的教育追梦故事


西南大学附中有两个张万琼。
一个做校长,每天从一睁眼开始,就有无数的事务扑面而来,拓展办学、校园环境打造、迎接上级检查、开学典礼……每天像上了发条的闹钟,忙个不停。
另一个是化学老师张万琼,教书是她最大的爱好,她的化学课,学生都盼着上,特别有趣,特别轻松。因为爱张老师总有本事把化学课上得像变魔术一样,课堂增加许多小实验,不时一片惊叹,引起一阵争论,因为张老师教的化学不用死记硬背,她总能把那些知识和技能技巧用她的语言她的比方让你轻松理解并印象深刻,她能让你觉得化学就在身边,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靓丽的色彩,化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在她的化学课上,在她面前,同学们都是目光灼灼,生怕老师目光越过自己。
西大附中只有一个张万琼,当校长的张万琼时常回想起当化学老师的那个张万琼,而且内心充满了艳羡,充满了温暖……
近两年,学校每进一个年轻的化学老师的时候,我都要向他们推荐一个网站“美丽化学”和几本体现化学魅力的书。“就算化学不是你的菜,就算你每堂化学课都睡着,但你只要看过美丽化学的视频,就一定会爱上科学的不可思议。”在美国《时代》的官网上如是评价这个中国人做的网站。我想让年轻老师通过这个网站,自己先领略化学的美。我心目中的化学老师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应该是一个科普工作者,他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科普作品,要透露着科学美和人文美。这样的课才可能不被时间湮没,才可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印记,历久弥新。
我很羡慕当下的老师有那么多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像一个大海,有数不尽的珍珠,宝藏。我们那时的资源主要是教师自己。为了让学生领略化学的神奇之美,我领着他们做诸如海底花园、叶脉书签和钢笔刻字等课外实验。我忘不了孩子们看见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钢笔外壳上时的那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忘不了他们看着各种化学试剂在水“生长”成缤纷的的花园时的惊奇!他们忘记了疲倦,完全沉浸在一种发现和探索的喜悦当中!有老师见我领着孩子泡在实验室里,心里对这种“非典型”化学课很是不解——怎么学生做题那么少?甚至有的家长也抱怨,他们的孩子,甚至有几个是女孩,把自己家的厨房或阳台都当成了实验室。我毫不担心,古人都知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除了引导孩子注意安全,我们还有什么要担忧的呢?孩子们的化学成绩扶摇直上,让很多人心服口服。相比于成绩,我知道一件更可贵的东西:他们学会的不是“知识”而是“探索”,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叫科学的种子在生长!这很快得到了验证。
学校周边一切都是我的教学资源。我们测水土的PH值,测重金属含量等,引导农村孩子根据土壤属性指导家长选择性种植农作物。高中的几个孩子成立了环境监测兴趣小组,在长时间的对比检测中发现嘉陵江的水质在某一时段十分差。于是学生们开始了他们的“追本溯源”,原来影响嘉陵江水质的是一条叫“壁北河”的支流,而就在壁北河澄江段,是当时重庆一家比较著名的造纸企业,他们经常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偷偷排放到河里,导致河水被污染,而被污染的河水流入嘉陵江又会直接被水厂取走,进入千家万户。我领着学生们多次到造纸厂排污口,取样调查,甚至受到了纸厂警卫的威胁,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量在专业机构测试的数据出来后,我领着孩子们撰写了详细调查报告和建议书,向主管部门,向主管部门的主管部门投递,几经周折,我们锲而不舍。我记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一部作品的名字叫《异端的权力》,这部作品有一个副标题叫《牛虻撼大象》,我们就像那个牛虻,最后的结果是大象被撼动了——这个企业先停产修污水处理厂,最终还是被关停,一群孩子和他们柔弱的老师做到了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和孩子们一样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后来就是这些孩子,参加了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参加了“世界青年环保大赛”等,接连捧回几个国际大奖。我们那时的坚持也成了后来西大附中名闻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了影响力的“环境教育”的滥觞。有孩子甚至因为这些经历选择终生从事化学研究,因为化学展现给他们的,不再是繁琐的化学方程式,不再是烧黑的玻璃烧瓶和刺鼻的气味,不再是为应付考试的那几十分,而是一种美,这种美,是惊异的发现之美,是好奇,而科学恰恰始于好奇。这种美,还是一种人文美,饱含了对苍生冷暖的关注。
作为一个在讲台上站过十几年、对化学怀有深深的爱的一个化学老师,我告诉那些初登讲台的老师,你要先爱上你的学科,要先爱你的学生,剩下的就事情都好办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