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是路,暖的是心”27年家访之行——重庆市第七中学校校长邓宏的教育追梦故事
教了这么多年书,至今难忘担任初1994级班主任的岁月。当时班里有47个学生,我先后把这四十七个学生的家庭一一家访过,也是通过这一次次家访,我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个性因素”,从而因材施教,交心为友,逐步走进他们心里。
记得班上语文课代表宋优,聪明灵光、活泼好动,说心里话,我挺喜欢他。但他有个缺点:贪玩、不够踏实,篮球场上常见他的身影。多次谈心未见成效的情况下,我决定去家访了解了解这孩子的情况。
吃过晚饭,我去了他家。竟得知这孩子又打球去了!当时我心里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他一回家看到我,很诧异又很紧张:“老师,您怎么来了……?”我朝他笑了笑,继续和他家长聊天。我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我知道,他是怕我告他状,所以我没有向家长说他的不好,而是淡淡的与家长摆谈,相互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我也从中了解了宋优的一些爱好和秉性。
那次家访后,我们又谈过一次心,从那以后,我发现他也能合理安排打球和学习了,对待学习认真踏实了许多。那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更可喜的是,我和宋优成了朋友,他遇到的事情,好的坏的,都跟我讲,让我帮他分析。
这种适当的“约束性”教育方式,对于教育宋优这类孩子管用。但47个学生,47个家庭,就有着47个不同秉性的学生、47个不同背景的家庭,也就还需要不同的方式。
当时班里有一个叫王兢的女生,学习非常勤奋努力,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看书或做作业,很少看见她和班里的学生玩耍。怎么说呢?我觉得这孩子不自信,甚至还有一点自卑。于是我决定到她家家访。
王兢家里条件不好:她爸爸是烧锅炉的,妈妈是搬运工。为了给她攒学费,家里还在楼下摆了个摊,王兢每天放学后就去帮忙。她的父亲很朴实,我去家访那天,他一直不太好意思地攥着手,很拘谨地坐在我对面。
我仍记得当时王爸爸说,“邓老师,我和她妈妈都没读过什么书,学习上的事情要拜托你了。我很希望王兢这孩子多读些书!” 其实我这次家访的目的就是希望王兢能感受到老师和学校对她的关心,她能更加自信一些。上学不仅仅是学知识,也是学会成长。那天家访完,我走在路上,王爸爸说的话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我心里五味杂陈。王兢是整个家庭的希望,而学校和老师是王兢的希望。作为王兢的班主任,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从那以后,我对王兢格外关注,常常和她谈心,以鼓励的眼神和话语带她走进同学中,体验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开心与快乐,增强她的自信。
值得欣慰的是,后来王兢考到了浙江大学,博士生毕业。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需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协作,方能形成合力。教了27年书,我一直把尊重学生、研究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家访,就是我走进学生家里,走进学生心里搞调研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不简单是几步路的问题,而是在爬坡上坎、走走访访中,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校长小档案:邓宏,现任重庆市第七中学校校长。1988年,21岁的他登上讲台,开始了自己难忘的教师生涯。从普通中学语文教师到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重庆七中校长,二十七年的时间里,他“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步一步走进学生们心里,以自己的行动阐释着“教书育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