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亚庆:坚守教育 认同教育 回归教育本真
今天更多的基于中国社会现实变革大背景。特别是巴蜀小学32年的宣言,就是基于时空观理解教育的成功与否。所以,强调了空间教育是成功的,如果以时间纬度的话,教育永远不知道成功是什么时候。
如果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借助时空的观念,但是时空是有交融性的,而不是分道扬镳。如果强调历史性,强调了时间纬度。如果强调空间纬度,就强调当下性。所以,如果从历史和当下的角度,或者历史从现实的角度,它的交集点在什么?那就是时代。我更多是时代背景基于时代始作俑者。
今天讲综合化课程,可能很多梳理是相通的。比如“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等等四个全面,包括2013年教育部,关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全面和综合虽然有区别,强调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不是对事物的看待是分割的,是碎片化的,是有边界的。是一种融合,是打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搜了一下网上的内容,前两天发了一篇,这么多学校在做课程整合,你知道吗?的的确确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变革,但是小编编的文章太轻率。小编编辑态度遍地了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改革,整个文章里面涉及到基础教育的基础改革,强调学科类的整合。还列举了很多学校,在全国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尝试。特别是昨天今天,现实生活里面看到了,学校里面老师在做综合课程化改革。
小编涉及到的一些理念性问题和价值问题。他追问问题是以人为出发点,来看待整个课程的建构。人是一切课程的核心,人好了,课程就好了,等等理念,强调全课程,不是课程叠加,而是全能发展。课程打动更多关注课程,怎么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所以,很多价值观,的的确确需要我们去回答。学校综合治理改革,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改革路径是什么?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交集来回答,对综合课程的价值和路径的选择,这一个问题。刚刚列举了大的层面全面改革,综合改革,课程里面的综合。
实际上,背后为什么有这样一些变化?是因为什么变化?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价值和路径的角度来讲,力图从更多形而上的角度,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当下中国社会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试图去回答。首先是基于新常态的关健词,主要讨论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新常态下面,换句话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时代的要求教育需要重新定位,重新思考的时候,整个教育进入这样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怎么样思考教育?怎么思考教育质量?怎么思考学校?怎么思考每个办教育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从这四个方面跟各位代表做一个交流。
第一,新常态怎么理解?所谓新常态,简单的讲就是强调“单一”到“全面”,包括综合改革,也是这样一种具体体现。经常说新常态的术语,不是出自于教育,出自于社会发展,更多来自于经济的发展。新常态对生活社会历史时期的理解,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进入了一个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可持续的一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的发展历史时期,所以,是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样的新常态,在座的老师都非常熟悉,所以说,整个社会发展的诉求,应该发生有根本性的改变。从以前经济增长的唯一诉求,广泛到强调社会整体发展。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社会建设为中心,以前只看到GDP,看不到更多GDP增长或者社会进步对人的发展。只是看到经济的增长,数量的增长,而看不到人在里面怎么发展?所以整个社会的评判标准,不能再以以往GDP的增长,以社会进步来评价,这是新常态。整个新常态,社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是从数量扩张的增长模式,转变为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所以,需要从外延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