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巴蜀榜样,我最闪亮!
案例1:小孩与保安
冬天的下午,天黑得快,放学将近1小时了,暄啸的校园才恢复了平静,这时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还站在校门后,一边翻看书,一边向校门不时地张望。看得出来,小女孩正在等人。又过了将近半小时,才看到一位匆忙走来的女士。小孩这才收拾好东西,向保安叔叔道别,向校外走去。
这时,保安叫住了小朋友,请等一等。小朋友请过来,保安熟悉地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枚巴蜀榜样标贴,贴到了小朋友的上衣口袋处,并对小朋友说:“表扬你能安静地等候家长,不乱跑”。
只见小女孩昂起头地响亮地说:“谢谢保安叔叔!”,刚才等人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终,跟着母亲走了几步后,还回头再说了声:叔叔,再见!
保安满脸幸福地目送着远出的母女。
校园又恢复一天的宁静。
像这样,很多同学获得标贴都不是因为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些很小的细节,如弯腰捡垃圾,帮助小同学,餐前主动洗手,改掉一个小毛病等等,08年至今,共计发出近8000张“巴蜀榜样”标贴,经过几年坚持和创新,学校业已形成了:人人捧着奖状回家、巴蜀儿童礼等习惯养育课程,养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像这样,保安、清洁工、食堂工人、教师、校长等,人人都要发现身边的榜样,并发放榜样标贴,慢慢的卷入的人越来越多,人人都成为了德育工作者,同时还强化了教师们以身示范的育人意识。
案例2:到此为止,由此及彼
在巴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大型的活动,课后我们都要进行总结反思,提倡学校工作不是到此为止的事务性完成,而由此及彼的价值提升。记得去年在学校的项目学习总结会上。
陈瑶老师说:我作为一位普通的数学老师有幸参加了学校“飞”的项目研发和实施,从未关心过选题设计、量矩制定、评价展示等,但这一次真正地体会了一把既是课程设计者,又是实施者的角色的转化,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感触:
一是儿童思维。无论是选题还是设计环节,不是考虑老师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们想研究什么?他们适合怎么开展研究?
二是转变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引进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如周末家庭式学习,专家对话式学习,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汇报学习等。
三是真切地感受了学科人到教育人的兑变,因为,项目学习内容真分不清是那一个学科,面对大量的问题,只能从是否有利于孩子发展来取舍,真正让教育回到关注人,关注人的成长上来了,体会到了做教育人的成就。
随着项目学习大兴于巴蜀,我感受到教师们观念的变化,班级经营联盟持续推进,大大地提升了教师们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几年来,在巴蜀形成了团队和课程两大品牌,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让巴蜀教育更加自信地走在创思想型百年老校的探索路上。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