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多人参加三所高校的艺考,竞争不到2000个录取名额,其惨烈程度完全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些考生的背后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刻苦训练,是上万甚至数十万元的培训开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因为有梦想,才有心甘情愿的付出。
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两名考生,见证他们执着于梦想的拼搏。他们是艺考大军的一个缩影,祝福他们梦想成真,也期待着艺考能真正降温。
故事一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姓名:马源
年龄:18岁
学校:陕西省南郑中学
报考学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
马源在自己18岁生日那天,巧合地迎来了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艺考招生。在春节假期结束后的首个工作周,在寒意依旧浓烈的京城,他是“百里挑一”的中传播音主持和中戏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报考浩荡大军中的一员。面对着听上去就有些渺茫的录取比例,这位来自陕西的小伙子,显得非常乐观,“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初挑大梁,临场发挥受考验
马源对播音主持的热爱,是被高一时入选学校元旦汇演主持人的经历激发出来的。在此之前,马源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内敛的人,与舞台并没有什么缘分,“初中的我绝对会对自己高中的表现感到惊讶的。”元旦汇演的主持经历,让马源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主持台上的初试牛刀,也让他收到了学校广播站抛来的橄榄枝,从此马源便与播音结下缘分。
去年学校的“五四”演出,是马源首次在主持中挑大梁,从每位主持人服装的选择到每句开场词、串词的精雕细琢,马源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在一场活动中的组织筹备能力。本觉得是万无一失,然而演出进行过程中,马源却突然被告知,要在已有的节目单中临时加一个节目。除了知道演出者是个老师,是过来唱歌的,留给马源准备的时间并不多。情急之下,马源灵机一动,利用老师的身份做“卖点”,以“五四舞台不仅让学生们各显其能,老师也带来了自己的精彩演出”做了串词,惊险“过关”。
这件事情之后,马源不由得感慨,永远都没有完全准备好了的主持,临场的应变能力才是对一位主持人最大的考验。
“神经病”晚上江边练嗓
在把“五四”演出的主持视频播放给父母看时,马源突然下定了要做主持人的决心,扭头告诉父母,“我要考播音主持”。没想到,父母立即表示赞成。“之前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主要觉着学这个专业挺烧钱的,我家里还有个弟弟,怕带给家里的经济压力太大。”
由此,马源走上了备考的必经之路。从去年开始,每个周末的清晨和晚上,在他家对面的汉江边上,都能发现马源练嗓的身影。“口腔操可以闲下来的时候随时做,但是提嗓、练嗓就得找个空旷的地方,要不然就扰民了。”马源笑言,大晚上的一个人在江边徘徊,也让他有了个“新身份”,“大家肯定都以为我是个神经病。”
而平时住校时,马源也会跟同学约好,尽量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操场,利用6点40分统一跑操前的几十分钟加紧练习。
钱包被偷却因祸得福
马源在2月20日就来到了北京,备战各个学校的考试。其中,他心仪的中传和中戏的考试都排在了26日的下午,中间仅相隔3个小时。经过几番挣扎,马源还是觉得难以取舍,他决定拼一拼。“我当天上午10点就到中传了,想看看有没有可能调调时间段,这样就能安安稳稳地下午去考中戏。”
然而,马源并没有如愿。当天下午4点30分在中传考完,马源直接奔赴中戏,终于在5点半吃上了自己当天的午饭。对于在中戏的表现,马源直言不满,“跑了一天,状态不好,声音特别疲,加上刚吃过饭,没发挥好。”
不过,要谈起这次考试的波折,还不止这一件。就在来北京之前的两三天,人在外地的马源发现钱包不见了,这可把他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钱包里可装了他的身份证件。人在外地没法补办,而没了这证件,他就要暂时跟自己的“播音梦”说再见了。没想到,古老的贴传单方式,居然让他短时间内找回了钱包,虽然钱不见了,但是身份证还在。
生活给他的惊喜并没有结束。在参加武汉大学播音主持的考试时,他就选择了丢钱包一事作为模拟主持环节的主题,在问答环节里,老师问他主题选择原因,更是问到了他的心坎里。“因为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考试时聊得特别轻松,这也算是因祸得福。”